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英教育(本科教学5)

[复制链接]

25

主题

35

帖子

15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6:4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华(精英教育)学院
2005年钱学森院士对温加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后来在安徽11位教授联名的公开信中将其演变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来杰出人才?”,这便是世人所知的“钱学森之问”。“钱问”的核心是杰出人才必须“具有创造力”。几年前两所985重点大学的校长谈了他们的观点。一位说:“创造性人才是在有意无意中培养出来的。”另一位讲:“拔尖人才是‘冒’出来的,不是‘拔’出来的。”他们表达的意思是创造性人才没有固定的培养模式,也没有规律可寻。这显然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运行的规律,不能说没找到规律就说规律不存在。
2009年,钱学森去世后,教育部为回应“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推出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等项目。教育部支持的这些项目实际上都是在探索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方法与模式。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有4000多年,中国人发明创造的历史也有4000多年,人在不断地创造,但“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或“创造有何规律”至今没有说得太清楚。教育部资助过很多个关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研究项目,但那些课题组的研究结论并不能够使人信服。
钱学森向中国教育界提出一个“世纪之问”,钱老一直关注教育,他曾经给中科大的学生上过力学课,还为他唯一的孙子每天的家庭作业要做到11点才能完成的事情向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写过信。钱老虽然不是教育家,但他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从钱老发表的文章和他的一些讲话中可以窥到他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1)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2)学习跨学科知识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很有作用。3)活跃的学术讨论有利于培育创造性思维。后两条现在大家都在应用,第一条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按钱老的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必须首先培养形象思维(有很多方法,但能够指出这个创新的起点就是一大贡献),形象思维丰富的人出(创新)点子,逻辑思维严密的人去实现(创新)。钱学森一直在关注和研究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问题,他的体会和总结的方法反而让人感觉很实在。
得到过钱学森亲自指导的原山西社科院思维研究所首任所长张光鉴研究了大量的相似现象后于九十年代初在他的《相似论》著作中提出了相似创造律:“一切创造,无论是自然界的创造还是人类的创造,都是基于某种相似性而进行的。”自2008起,我们在成都工业学院计算机系运用《相似论》(理论)进行了一轮基于《相似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见我的微文拙作“相似引导教学法”)。根据我们的探索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钱老指出的创造的起点和总结的方法都与“相似性”高度关联。“创新的思想(思维)始于形象思维”,什么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就是基于相似性的想像;“跨学科的知识”是由“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活跃的学术讨论”一定能在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头脑风暴时产生并踫撞出“火花”(灵感),这些“火花”是大家相似思维的叠加激发出来的。
西华大学西华学院是2009年学校为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拔尖本科人才而成立的荣誉学院。西华学院也是在回应“钱学森之问”的大背景下建立的。学院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的本科高水平拔尖人才。学院目前有人文社科、理工科两类实验班,专业主要分布在会计学、审计学、工程造价和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工科专业。在专业选择上,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可以多次选择,逐步到位,帮助学生在自己真正有兴趣、特长、志向的领域自由发展;可以进行第二学位/辅修专业学习,交叉学科/跨专业选课学习,跨学校/跨国界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学科大类专业培养,开设的课程有艺术审美、人文社科、哲学与批判、经济管理、自然科学、科研实践等大类课程,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修。
经过近7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西华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已初显成效。西华学院低年级学生基础课程通过率在学校各学院中名列前茅,第四学期结束英语四级过级率100%,六级过级率约50%。在科研实践方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累计70余项、发表论文70多篇、申报专利12项。历届毕业生考研率上线达到50%,陆续有同学保送或考入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学校。
西华学院2011级学子柏卓辰,刚进入大学时,他希望自己能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知识的熏陶,便报名参加了西华学院的选拔,并如愿成为了西华学院的一员。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柏卓辰开始发挥自己“厚脸皮”的优势,加入院学生会,担任辩论队队长,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类比赛……回忆起过往种种经历,柏卓辰说:大学四年,“脸皮厚”给了我抓住机会的勇气,在学习上不懂就问,和难题“死磕到底”,大四考研后,他总共投了30多所大学,先后收到了浙江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中科院等大学或机构的夏令营入营offer。在天津大学保研面试开始前的几分钟,他收到了自己心向往之的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的录取通知。本科念的是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却选择了学习法律,从工科到文科,从西华到北大,如此大的跨度却是因为一次意外的经历让他与法学“结缘”。在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前期,作为青奥会志愿者的柏卓辰和其他志愿者在青奥村准备参加开幕式彩排,却意外遭遇了安检员不合理的刁难。当时的无法辩驳和委屈让这个大男孩儿记忆深刻,也许是内心对社会公平的向往和这段志愿者“小插曲”,柏卓辰在保研申请中选择了法学专业。“弃工从文”背后是这个大男孩儿对社会的一颗感恩和回馈之心,他希望自己学习法律可以对社会公平有促进作用,这个男孩儿总是以他的爽朗阳光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经过西华大学西华学院4年通识教育模式的培养,柏卓辰成功地跨专业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说明了西华学院能够培养出高水平拔尖本科人才。
      (配图:校运会西华学院学生方阵。作者:西华大学副校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