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家|谁是最牛的211大学?

[复制链接]

32

主题

48

帖子

2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6:4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温馨提示:点击上方"青年史学家"↑ 进行关注
【版权所有,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

提起985大学,总是泾渭分明,先是清北复交,或者清北人科。再是所谓的C9、985上档、中档、下档,还有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几所正厅级985。说起非211大学,总是十大非211:中国科学院大学、外交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扬州大学、河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等。那么211大学呢?

究竟是在CWUR全球最好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大陆第31位,超越华东师范大学的华中师范大学?还是在2016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中超越众多985,排名第26的苏州大学、排名第46(去年39)的上海大学?还是在2014年76所部属高校经费决算排行榜中位列28、29,达到36亿,富得流油的西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还是力压北大、清华,号称中国高校就业率第一的北京邮电大学?还是带有国字号、京字号、上字号的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还是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这些理工强校?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各类人才专家等40人。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物理学、历史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数字化学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研究院、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创新研究中心”等部委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夸克与轻子物理、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和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信息技术)。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5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8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项目经费总量突破10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国家和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3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数、重大招标项目数排名稳定在全国高校前10位;教育部规划项目全国高校排名保持前3位。其中《荆楚全书》编纂项目获得湖北省政府支持,总经费3500万元,将成为湖北的“四库全书”,是独具荆楚特色的文化地标。近三届获得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奖共5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8项,排名连续三届位于全国高校前10位;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连续五届在湖北高校排名第2位。自然科学方面实现973项目首席、国家创新群体、国家级研究基地等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增至278项,总经费1.7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近3000余篇,在Science、PNAS、PRL、JACS等有关学科高水平代表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累计获得湖北省科技奖励19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近年来,学校坚持“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思路,国际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化水平位居全国高校第27位。与国外大学共建四所孔子学院,积极选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赴国外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国际学生人数达2800余人,生源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认定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之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堂,1900年创办),开西式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

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5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截止2015年9月,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7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基本科学指标)前1%学科。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校牵头的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2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目前,全校教职工5263人,其中两院院士6人、外籍院士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453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全面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工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进入了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行列;设立了2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学校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人次。2013年学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在本届“挑战杯”中,学校团体总分位列全国第二、江苏第一。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和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上,陈艳青、吴静钰和周春秀三位同学共获得了“三金一铜”的佳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特别致信表示感谢。
2015年截至目前,学校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317项,其中86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及人才项目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人文社科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26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7项成果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30项成果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2014年SCIE收录论文2096篇,位列全国学术机构第22位,其中“表现不俗论文”排名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表现不俗论文”占本校全部收录论文比例为49.13%,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第1位。2015年我校共申报知识产权1251件,授权知识产权910件,累计国际专利申请41件。

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美国阿肯色大学联合举办了4个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近60所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学生交流或联合培养项目;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桑格研究所等分别共建了“纳米技术联合研究院”、“同步辐射联合研究中心”、“基因组资源中心”等一批科技国际合作平台。作为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成员学校之一,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援外。学校于2009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从“引进”向“输出”、从“开放”向“开拓”的战略转型。

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学术期刊,2013年刊载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二次文献转载和摘编91篇次,列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第3位。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1922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这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社会活动家、资深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担任该校校长。

上海大学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2个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项目,2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8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1个上海高校智库建设项目,1个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现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外籍院士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 4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讲座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6人;上海市“千人计划”入选者19人;上海市“东方学者”67人;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16人。

上海大学学校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位于全国高校50、44、23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于全国高校35位,科研经费位于全国高校41位。学校新组建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0项,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0项。2014年,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3项,经费8408.8万;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项。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下,是国家"211工程"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西南大学是一所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72所高等学校之一,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的8所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免费师范教育试点的6所高校之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部署的重点建设的4所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重庆片“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牵头单位;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重庆市大学联盟的创始学校之一。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介绍,西南大学现有在职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1人)、资深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长江学者"7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西南大学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7个省部(市)一级重点学科、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西南大学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9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7个,国家精品课程13门,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50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1个。建有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0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国土资源部野外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从2009年至今,学校科研立项数量和经费大幅增长,年增幅均达33%以上,获“973”“86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800余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30个,出版专著600余部,发表各类论文13000余篇。“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若干。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是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2000年5月27日合并组建而成,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4个。现有普通本科生37000余人,博士、硕士生16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100余人。

学校在新材料、建筑材料、光纤传感、新能源、交通与物流、机电与汽车、信息和资源环境等领域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5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3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客座和名誉教授。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等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09年,学校与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国际纳米材料技术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Charles﹒M﹒Lieber任实验室主任;2010年,学校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立了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2012年,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建立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建立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2013年,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混凝土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建立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2011年,学校进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

近10年来,学校科技研发投入50多亿元,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创新的重大技术成果。201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2014年,学校科技经费7.15亿元。学校在“武汉•中国光谷”建有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占地820亩。2014年,学校高科技产业销售收入14.71亿元。建校60多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40余万毕业生,并在世界各地成立了68个校友分会组织。学校与原三校所属三大行业保持了密切联系,建立了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个行业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由三个行业的219家大型骨干企业组成,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与三个行业互动发展的重大问题。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首批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目前,学校校拥有着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科技新星、省部级“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部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骨干的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外籍教师近百人。现有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部级重点学科8个。2007年以来启动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北京市特色专业9个。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其中2个为牵头、3个为合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2个、各类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以基地建设和团队建设为基础,我校科研工作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研奖励数十项。同时,我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开始实施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成立了国际学院。近年来,国际学院以其严格的管理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好评。我校与斐济南太平洋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已获正式批复并开始招生。

我校成功申报和建设了“通信与网络核心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和“高等智能与网络服务创新引智基地”两个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引进了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若列斯.阿尔费罗夫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和科研学者,形成了实力强大的国际化研究阵容。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首批试点高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学校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统计学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经济二级学科和经济信息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交叉学科等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7门,先后获得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30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5个试点项目之一“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精算研究院和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  

学校拥有“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6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支持人才”等各类杰出人才。学校是首批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人文社科类院校。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近年来,学校着力在全球范围内平台式引进大批海外优秀人才,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院领导和学术带头人,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伦斯?克莱因、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罗伯特·恩格尔、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等担任学校学术委员、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为学生授课。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管为主,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由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

截止2012年9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019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41人,有“千人计划”10人、长江学者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为81%。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设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4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上海财经大学于2014年全面启动通识教育,开设7大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语言与跨文化沟通、经典阅读与历史文化传承、哲学思辨与伦理规范、艺术修养与运动健康、经济分析与数学思维、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和社会分析与公民素养。上海财经大学已开设金融实验班、公共管理实验班、数理经济实验班、英美法班等。

学校与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23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大学、科研机构签约了合作协议,包括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商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日本一桥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台湾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等,在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科研、教师交流、博士培养、学生互换、海外学习和实习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

学校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个,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6个;另设有财经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高等研究院、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中英金融信息服务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国学研究所等数十个学术科研机构。根据荷兰蒂尔堡大学发布的“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排名”,2012年上海财经大学在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论文发表,位居大中华区第1名,亚洲第6名,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波士顿学院等并列世界第69名。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在三环路两侧分设东、西两个校区,是教育部直属、“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

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英语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教育部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学校编辑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和《国际论坛》、《中国俄语教学》四种全国核心刊物,出版《英语学习》、《俄语学习》、《德语人文研究》、《法语学习》等刊物。学校有全国最大的外语类书籍、音像和电子产品出版基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目前学校开设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瑞典语、柬埔寨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泰国语、印尼语、马来语、僧伽罗语、土耳其语、朝鲜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波兰语、捷克语、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阿尔巴尼亚语、芬兰语、乌克兰语、荷兰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波斯语、印地语、乌尔都语、菲律宾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尔兰语、马耳他语、孟加拉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祖鲁语、拉丁语、吉尔吉斯语、普什图语、阿姆哈拉语、梵语、巴利语、索马里语、尼泊尔语、泰米尔语、土库曼语、加泰罗尼亚语、约鲁巴语、蒙古语、亚美尼亚语等67种外国语课程。

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即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即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

学校与世界上88个国家和地区的281所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其中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外著名院校。学校承办了21所海外孔子学院,位于亚、欧、美17个国家,包括德国纽伦堡孔子学院、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孔子学院、捷克帕拉斯基大学孔子学院、 美国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马来西亚马来亚孔子汉语学院、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俄罗斯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英国伦敦大学孔子学院、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孔子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孔子学院和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

仅以外交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1000多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等多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和“2011计划”项目重点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学校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设有诉讼法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证据科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法治政府研究院/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人权研究院(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比较法学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知识经济与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15个校级科研机构。其中,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是首批经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1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4年,学校参与组建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第二批获得认定的2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打造“法大智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目前已完成首批15个“智库”研究团队的遴选工作。

学校有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 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校先后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173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08年建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随着该项目的实施,学校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的格局、规模已经初步形成。学校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2012年以来,学校已分别与英国班戈大学、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合作建成2所孔子学院。目前经学校积极筹备,第3所孔子学院——巴巴多斯西印度大学凯夫希尔分校孔子学院即将建成。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

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38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长、市长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神华、宝钢、鞍钢等国家特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

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3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4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学校冶金、材料、矿业、科技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据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结果,科技史排名全国第1,冶金、材料第2,矿业第3);安全、机械、热能等学科享有盛誉;控制、力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一批新兴学科,如软件工程、环境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6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6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7人。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14年12月底,共申请专利4593项,授权专利2520项;有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60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列全国高校第4。近几年学校“大型深凹露天矿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流射沸腾冷却强化多功能淬火控冷装备与工艺开发及创新”、“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宽带钢热连轧生产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复杂破碎条件下露天-地下联合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研究及应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工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与应用”、“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与应用”、“大型深采矿山资源开发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2014年发布数据,2013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33位和23位。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我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连续3年入围“QS金砖五国大学排名”前100名,6个学科先后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400强。

学校举办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李克强总理发来贺信。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建设中俄交通学院;建设中俄高铁研究中心、中英高铁研究中心、高速铁路安全运营与服役国际联合实验室、全球供应链和物流研究所等国际科研平台;积极开展交通行业管理涉外培训,扩大国际声誉和影响。

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成绩不俗,系统科学排名第一,交通运输工程排名第三,信息与通信工程排名第八,其中系统科学在连续三轮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全国第一。与企业合作在河北省黄骅市创办独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学校有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8个。

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在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6人。

近5年来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1个;8个专业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获评“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获批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课程,“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4种42册。通过设立理科试验班(思源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点班(知行班)、海外项目经理班、轨道交通试点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国际班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校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50个,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能源局技术研发中心、5个国家认可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10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近5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1万余项,科研经费36.4亿元;发表SCIE检索论文3087篇、EI检索论文5214篇;申请专利2007项,获授权专利1264项。创立学术交流品牌并连续主办8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和42场“交大大讲堂”,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47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之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同建设。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6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

2006年至2014年,学校承担“973”项目、“863计划”、国防重大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00余项。自建校至2014年,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成果奖1391项,其中国家级奖72项,自行成功研制了28种型号的飞行器,包括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等,自主研制的首颗星——“天巡一号”微小卫星成功发射,并良好运行至今。2013年底,南航新型航天技术助力“嫦娥三号”成功奔月。

学校拥有院士及双聘院士10人,“千人计划”5人,“长江学者”13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全国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1人,入选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400余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4人。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防特色学科15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4个。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5篇;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工信部重点专业8个,国防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方向)9个。

南航2010年申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以此次改革试点为契机,优化优秀人才培养体系,将培养目标和实践途径统一结合,建有多个优秀人才特色培养班,具体包括工科研究试验班、工程力学“钱伟长”班、中乌航天班、机类强化班、自动化学院培优班、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培优班、文科强化班、飞行器动力工程培优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培优班、计算机软件培优班、适航技术培优班、理学实验班等在内的各类特色培优班。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111计划”、“卓越计划”、“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入选高校之一,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

南京理工大学是江苏唯一连续四届获得“江苏省十大专利金奖”和“十大专利发明人”称号的单位,并创办有全国第一个依托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拥有两院院士10人(含双聘),德国科学院院士3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1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其中召集人1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7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7]  ,“江苏特聘教授”5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22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4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137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8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8]  ,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7个,江苏省各类创新团队9个。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总数为9个);有5个江苏省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7个工信部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4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4个国防重点建设专业。学校设有50余个研究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6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机器人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3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签署了联合培养人才协议,每年选派300多名学生到海外短期学习交流或攻读学位。先后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建立了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俄罗斯乌法航空技术大学、白俄罗斯戈梅立国立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每年来校开展合作研究、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的境外专家学者达400人次之多。

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于2012年12月揭牌成立。该所由国际纳米晶材料权威、德国科学院副院长,身兼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印度科学院院士的赫伯特 ·格莱特教授领衔担任所长。德国伊尔默瑙工业大学教授雷勇担任常务副所长,德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霍斯特·哈恩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工程学院院士哈拉尔德·福克斯教授,世界上第一个单原子晶体管发明者托马斯·希梅尔教授为高级研究人员,默罕默德·加法里博士等为骨干研究人员。





— THE END —


青年史学家
公共史学·青年中国
锐度·新度·厚度
专注于服务史学青年


微信:dxl243103361
投稿邮箱243103361@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